close

 

雖然自己家餐桌不會出現,可是現在大家庭式生活,味噌油魚出現的頻率還是有一定質量阿。

為了不讓大家吃得太開心(欸這是來自會拉肚子跟噴黃油的悲情人的壞心),只好維基一下然後去嚇唬他們啦,查詢gogogo!

 


 

油魚(學名:Ruvettus pretiosus),是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通稱,亦有不同別稱,包括「圓雪(鱈)」(圓鱈中學名Gadus macrocephalus的為太平洋鱈,與比目魚科的扁鱈及油魚不同)、「仿雪(鱈)魚」、「白玉豚」、「牛油魚」等,而香港政府則建議統一稱之蠟油魚。油魚屬帶鰆科魚類,常見於世界各熱帶和溫帶海洋。 油魚含大量油脂,佔體重的約18%至21%,尤以肌肉、骨骼中的「蠟酯」(又名蛇鯖毒素 Gempylotoxin)為主,其次在肝臟和精巢亦能發現三酸甘油脂和磷脂。由於深海的水壓較大,魚類難以利用魚鰾的氣壓來調節的浮力,但油脂比水為輕,所以油魚能調節體內的油脂含量,來控制浮沉。亦因為三酸甘油脂和磷脂都可被身體吸收,故此油魚主要儲存難以消化的蠟酯,以維持浮力,並能保暖。 油魚的商業價值並不高,屬低價魚類,但油魚的蠟酯,卻能提煉成工業用潤滑劑。而無線電視在《香港早晨》中指出,「鱈魚」批發價遠較「油魚」高,可見油魚充當鱈魚售賣,利潤相當豐厚。

 

食用油魚的風險[編輯] 油魚內含的蠟酯,雖然並非有毒,但人體難以消化。食用後部份人會累積於直腸,會導致腹瀉、腸胃痙攣等不適。過多的油份可能會不斷從肛門流出。患者進食後,最快30分鐘就會出現症狀,大多於兩天內痊癒。有實驗報告顯示,44人試驗進食油魚後,20人出現不適,當中80%出現排油腹瀉、50%出現腸胃痙攣、35%頭痛,以及25%有嘔吐情況。歐洲食物安全管理局(EFSA)指出,油魚引發腹瀉的機制未完全明確,而且食用後的反應因人而異,所以無法訂出安全的食用量,但適當調製指引(preparation practices)能防止食用後不適。現時,已有不少國家禁售或不建議國民食用油魚。

 

各國食用情況

禁止食用

美國:曾於1990年代禁運該魚,雖已經解禁,但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仍然反對進口和州際交易油魚。

日本:厚生勞動省列油魚為「有毒魚」,禁止進口和販賣。

印尼:駐香港總領事館指,印尼僅出產工業用油魚,且該國無食用習慣。

 

警告或不限制食用

歐洲聯盟 歐盟:出售蛇鯖科魚製品時,須符合下列規定: 只可以包裝形式出售; 必須加上適當標籤,提供有關烹調方法的資料; 必須標示有關魚類可造成腸胃不適的風險; 標籤必須附有學名及俗名。

中華民國 臺灣:無明文規範相關食用限制。

義大利:官方列為禁止進口魚種。 澳洲:公告為不建議食用魚類。

紐西蘭:政府建議業界不要供應連皮的油魚予食客,食肆應告知顧客有關的健康風險。

加拿大:建議不要大量食用;以及採用能去掉部分魚油的方法調製,減少潛在風險。

新加坡:政府要求業界必須正確標示兩種魚類,並建議採用烤的烹調方法,減少當中的油分。

英國:英國食品標準局(FSA)於2001年及2003年年發出警告,指示食物供應商,勿將油魚與相似的魚類混淆,更不能稱油魚為「鱸魚」或「海鱸」。

香港:2007年8月,食物安全中心推出《有關識別及標籤油魚/鱈魚的指引》,建議所有進口商都應將棘鱗蛇鯖和異鱗蛇鯖的俗名定為「蠟油魚」和「oilfish」,同時不可使用「鱈魚」等其他俗名,以供業界和消費者分辨。

 


 

吃到oilfish該怎辦?

警惕超市拿油魚當鱈魚賣

鱈魚的外部連結

台灣魚類資料庫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樹國大目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